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四议“官德”
2013-12-20 15:15: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俗语云: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的道德、保持的政治操守,实指政德、从政之德。具体讲,既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素养,又包括作风等方面
俗语云:“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的道德、保持的政治操守,实指政德、从政之德。具体讲,既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素养,又包括作风等方面的表现,综合反映的是为官当政者的从政德行。《左传》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富而无德不仁,官而无德致乱”。对官员而言,“立身立业,必先养德”。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人,应该先立德;做官,应该以德从政。行官德则兴,失官德则崩。因此说:做官要讲德行操守,正直公允,勤政廉政,多为人民做好事,得到群众的拥护,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历史证明,官德始终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祸福紧密相联。党员干部只有把官德建设抓好,做到善待权力、服务百姓,营造一个公正、正义、正气氛围,负责的社会就国富民强,安居乐业,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对此,特写出四议“官德”一文,供参考。
一议:“官德,乃做官之魂,执政要突出一个‘公’字”。做官者的魂是什么?答曰:“官德”。“官德”是做官者的魂源、命源、执政之源。古人云:“德,国家之基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德乃官之魂。无德的官,人们斥之为没“魂”的官;不讲德的官,人们讽之为“魂不附体”的官。在中国历史上,凡品德高尚的从政者,都以官德铸魂,为历代人民所传颂,也为后世的人民所敬仰。一个没有官德的人,是难以有政德、行德政、出政绩的。有的官,虽有才干,但因德行不好,为政难正;有的官,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用面具装扮起自己的“官德”,为政难长;有的官,用花拳绣腿制造假象显示自己的“官德”,自作聪明缺德,为政必败。古人有“德者,才之帅也”之说,还有“无德不远”之言。古往今来,不乏无德之人、无德之官。历史是无情的,无官德的官到头来终是难以致远的、从政的、执政的。重视修炼官魂,对党员干部而言,官德问题直接关系着党的形象,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领导干部只有讲官德,对党才会忠心耿耿,对工作才会尽职尽责,对人民才会满怀赤诚之心;只有讲官德,才会正确行使权力,遏制贪欲、私欲、权欲,不让其“膨胀”;只有讲官德,才会严以律己,约束住自己不“放纵”、不霸道、不张扬;只有讲官德,才能时刻严守做官底线,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事业、人生,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进而在树立党的形象中重修养、尚清廉,守气节。
官德,乃做官之魂,在于“公”字是官魂的核心。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不以官德,难成大器;不守官道,难以为政。官德之魂在于“公”,?因为“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官员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领导干部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官之魂。公,即立公、大公、纯公,也指公道、公正、公允。“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无私、秉公,就要弃私、去私,公而忘私,则公生明。作为从政之德的公字,要求人民公仆凡事出以公心,这样事情就顺畅好办,矛盾纠纷就少;凡事出以私心,做官问题就多,弄不好可能丢了乌纱。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对从政者的做派自有公允的评判。“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代榆次老县衙有一副对联:“大其牗,天光入;公其心,万善来。”意思是说窗户开得大,阳光射入的就多;凡事秉持公心,各种善念善举就会出来。公,犹如阳光普照;公,是一种为政权威;公,是一种精神境界。“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果说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有一种说法我们要切切记取:“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做官不怕吃淡。”当官不能私、不能贪、不能贿,要明如镜、清如风、洁如冰、静如山、淡如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庄重誓言和圣洁追求。党政干部只有去私念、铸公心,铭记共产党人不是要当大官,而是要干大事创大业,在灵魂深处把”大公“立起来,将”小我“消失去,使之胸怀公心,眼有公义,行为公利,才能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议:”官德,乃从政之本,执政要突出一个‘民’字“。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无德之官若身居官位,是下属百姓之患、之灾。反之,则是百姓之幸、之福。为官有术,修德为本。古代对官德的要求是:忠孝仁和礼义廉耻,以德服人以礼治国。对于这一执政理念,唐太宗一语道破:”为官之要,惟在得人。“所谓”得人“,就是得民心,得民意,得民赞。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就十分注重道德、礼仪、仁义,要求人们自觉地从真和善,这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以民为天。”仁者爱人“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最主要的含义是”爱人“,孔子”爱人“的目的是为了得民心,以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治理国家,为民造福祉。儒家这一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精神实质是以民为天的。唐初时期经济一片萧条,面对如此局面,唐太宗深知要保持天下太平,必须爱民、爱惜民力,恭俭节用。《贞观政要》第一篇记述了贞观初年唐太宗就君主与百姓关系训示臣下的一段话,很令人深省。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河南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表,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既道出了为官的本质,又讲明了”官“与”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人类社会,有许许多多事务需要专人去管理,于是就有了”官“,一个人从一般社会成员变成”官“,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即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别人,管好一个地方或部门。”官“由小变大,意味着责任的范围由小变大,为了方便管理,人民赋予”官“以一定的权力,做官也就是掌权和用权,不言而喻,权力应当是”官“用来履行职责的手段和工具,而绝非地位高人一等的理由,古往今来,为官之道,各式各样;为官之术,五花八门;为官之招,千奇百怪。为官者千人百面,千姿百态,千古流芳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名垂青史者有之,烟消云散者有之。有的人为了升官费尽心机,挖空心思,不踏踏实实地做事,而是研究什么”厚黑学“、”官场之道“等等所谓的”潜规则“,不思为民谋利之道,专攻投机取巧之术,可以说,这些人在政治上走入了迷途,在思想上陷入了”为了当官而当官“的误区。共产党人既然做官,就得做一个人民满意,群众认同的官,做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憾一生“的官,做一个不愧对手中这份权力和责任,不愧对人民群众对你的期望和信任的官。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光辉历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德昭示天下,以德汇聚民心。我们党有着千千万万以德修身,立德为民的优秀党员,他们追求理想毫不动摇,坚守真理至死不渝,践行宗旨持之以恒,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今天,作为从政执政的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官与民“的关系,应认识到这是从政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官为轻,民为重“这个从政理念,记取领导是”舟“,群众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自然会落得可悲的下场这一古训、真理,把群众观、民生观、英雄观、民本观作为根本、血脉,根基来抓、来统领、来运行、来落实。
官德,乃从政之本,在于”民“ 字是从政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干部只有忠于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尊敬和爱戴。否则,当官不为民办事,人民就不留情面地回收权力。德兴业兴,德败业败。很难想像,一个品行不端的人能有高尚的人生追求,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事业。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德。做到这一点,要砥砺为民之志,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注意力和心思用到抓经济、求发展上来,用到求真务实、干事创业上来,扎扎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政治、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经常用胡锦涛提出的”人民至上“的标准来校正思想、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切实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拜人民为老师,把人民当亲人,并经常用百姓之秤掂量自己,才会远离”官气病“,回归平民心,实现平常心。共产党人的官德标准是:为民、务实、清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真诚地做人民的公仆,这是官德修养的首要问题。在这里要把群众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只有爱民有真感情,为民有真举措,利民有真效果,人民才会拥护党、跟党走。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唐朝的杜甫身处茅屋时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共产党人,吃的是百姓之饭,穿的是百姓之衣,道德境界应该比封建士大夫要高得多。践德要以”行为魂,为民要以做为忠“。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慎言谨行,是修身第一事。所以,与群众的感情要深之又深,与群众的联系要紧之又紧,与群众的心要贴之又贴,使之当官从政,为民掌权;为之于民、情之于民、利之于民。
三议:”官德,乃用权之道,执政要突出一个‘廉’字“。为”官“修德是用权之道。对从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历来强调从政者讲”廉“,要求一要”修己“,二要”安人“。”修己“是”安人“的前提,没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是不能不应掌握国家的重要权力的,也不应成为民众的领导人。这类人即使当了官,也办不好事,安不好民,治不好国。掌权、用权,固然德为先、为重、为要、为高,但修德的立足点在于一个”廉“字上,有了廉洁从政,才能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实施。所以,自古以来,官吏们把为政清廉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用权之道。同时,特把廉政分为三种层次,即”见理明而不妄取者“,”尚名节而不苟取者“,”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廉者,政之本也“。唐太宗李世民曾结合汉代刘向的”六正六邪“,按德行将好官分为”高瞻远瞩的圣臣、扶善除恶的良臣、进贤不懈的忠臣、明察成败的智臣、廉洁奉公的贞臣、刚正不阿的直臣“,并以”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正直“作为官德的主要内容。如今,我们共产党人的官德,除继承古代官德中的精华外,又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加以创新和发展,更强调官德的为公和为民,强调官德的自律和他律,强调官德的实践性。党员干部道德高尚,”廉“字当头,如磁石、似号角、胜清风,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反之,党员干部道德败坏,不仅难以服众,还会败坏党的声誉,带坏社会风气。对为政者来说,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恪守为官之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官德“,被物欲、金钱欲、占有欲所支配,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官德“修养,是党员干部谋事成事的基础。党员干部本事再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作保障,就难以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本事越大对党和人民利益的损害越大。这一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切切记取,千万麻痹不得。
官德,乃用权之道,执政的”廉“字是用权的保证。官德不廉,难以做好官;官风不正,难以做好事。一切贪官污吏之所以腐败,大都源于从政不”廉“。损人利己,中饱私囊,权钱交易,甚至图财害命,为无德;贪图享乐,权色交易,嫖娼包二奶为缺德;追求名利,排斥异己,官官相护,甚至买官卖官,为败德。这类人不是有”才“无德,便是无才无德,或是少才缺德。他们私欲膨胀,贪心十足,有的贪财,有的贪色,有的贪权,有的兼而有之。德是为政之本,主导着权力行使的目的和方向。从《中论》”德者,人之根干也“,到梁启超”公德者诚人类生存之基本“,再到陶行知”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这些都鲜明地向为官从政者传递着一个普通的道理;德,决定着一个为官者行使权力的目的、方向和效果。官德与官相连,官与权相连,权与人相连。如果我们用了品德高尚的”正才“、发挥了”桥梁“作用,事业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如果用了德下三界的”歪才“,就会产生”腐蚀“作用,使正气得不到弘扬、正派得不到褒奖,必然导致风气滑坡、人心涣散,党的事业受到损害。要从根本上防治腐败,仅靠条规的强制性,约束力以及查办腐败分子的震慑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靠党员干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制力。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是最起码的要求。做好人,当好”官“,干好事,必须首先保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一个”廉“字。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政治上清廉。失去了”廉“的法宝,就失去了”德“的操守,而后失去从政的根本。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被人民唾弃,就是因为不以廉为宝,贪污受贿、腐化堕落、道德沦丧,最终沦为阶下囚。身居官职、手握重器,权力大、责任重,要克己奉公、谨言慎行,不该想的不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要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唯廉可以破天下之贪,唯洁可以破天下之浊。为官不贪财,鬼神皆敬之。无论什么朝代,人民需要的是清官;清官是千古颂唱的主题,清廉永远受老百姓欢迎。丧失德行操守、礼义廉耻,雁过拔毛、贪得无厌,不但为百姓所不齿,而且为法纪所不容。”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包公、海瑞清廉刚正,威震四海,受百姓千秋景仰,和珅之流贪腐敛财,富可敌国,却遭万世唾骂。党员干部要”老实为人,扎实做事,清白为官,廉洁从政“,这是至理名言,要谨记遵循,这样做了,方可在灯红酒绿、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保持清醒头脑,德行相随,以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做到为民为公用权,一个心眼为人民服务。
四议:”官德,乃官品之基,执政要突出一个‘正’字“。人有人品,官有官德,人品、官品,既是做官之品,又是从政之基。人品,即人格品行,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官品“,是指为官者的政治品格、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品和”官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为官者来说,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做人人品第一,做官官品第一,只有拥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德“。倘若一个品德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的是最高的政治品德“。有了好的人品、官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品行端正往往表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所以,做人做官一定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真正的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按党性办事,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准。《礼记·中庸》上讲”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一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是古人对”正直“这个概念的一个很恰当的诠释,同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修身之道、立身之本。为人处世也好,为官从政也罢,必须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格物、致和、诚意、正心“,然后才能谈的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者的官德来自于一个人的人品,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要想做一个好官,首先在人品上要端正,在做事上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样才能在做人上修身、积德、齐天、正心。每一个清官都不是做了官之后才清廉,而是在人品上早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然后为官,使之清廉为政。反之,贪官是在心灵的深处无做人的廉耻之心,才在官帽下贪得无厌,以权位谋私获利。人品与官德是统一的、一致的,又是相互作用的。人品不是建立在职位、权力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德育的教化和熏陶、法纪的约束、工作的磨砺中逐步形成的。领导干部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尤其要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养成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品和优良的”官德“,才会牢记使命,牢记入党誓言,才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得起手中的”俸禄“,对得起良心,做到俯仰无愧,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坚定信念,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经受住考验,真正树立起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政品格。
官德,乃官品之基,执政官品的”正“字是官德建设的关键。官德、官品在于一个”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正,不偏斜,合于法则、合于道理,即不歪不偏,以正为止。古人讲”会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所谓”公正“,顾名思义,”公“,就是公道,要”忍所私而行大义“,去除心底的私心杂念,深情爱民,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为官的本质就在于”正“身不愧于己,不负于心。做人”正“是做官”正“的基础,而相对于做人来讲,公正做官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做人只是对自己负责,做官则是要对一个群体、一个部门负责。”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是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对公正全面深刻的诠释。领导干部处理问题做不到公正,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能为群众说公道话,他的为官准则就会受到质疑,正像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到底,正与不正,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它反映着一个干部从政以什么为目的、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为官之人如果能够以民为本,视民为根,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会保持”心在国家,情系群众“的平常心境,保持”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够秉持公正、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正服人“。”正“、公正,都是德派生的、生成的。领导干部的”官德“表现为许多方面,不过,正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事实证明:“德”彰则风清气正,“德”缺则人人自危。领导干部要带头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者本身端正、思想纯正、行为中正,就是一个良好的政治导向,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随着转化而归于好。党员干部在官品、官德上的“正”,指的是讲正派,讲公正、讲正义、讲正直、讲正气,指向的是品正、道正、公证、行正。领导干部只有把“正”树牢,才能善政、勤政、廉政、优政,政权才牢固。党员干部要以“正大”为高尚,以“正品”为荣耀,以“正义”为人心,以“正派‘为崇高,以”心正“为优质,以”行正“为高尚,以”魄正“为浩然,以”正气“为脊梁,以正心、公心、纯心、真心为美德,切实做到用权人公、心正、事正、摆正,把”正“作为一种示范、一种精神、一种榜样、一种动力,始终当一个直白人,率直坦荡,光明磊落;始终做一个清白人,干净用权,干净干事,既干成事,又不出事;始终做一个高尚的人,以德修身、以德升正、以德立信、以德服众;始终做一个廉正的人,心正则纯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良好的社会,一个坚强的党组织,不仅应向党政干部提供公平的环境、公正的秩序,还应对其成员进行道德引导和精神塑造,以伦理的力量扶正祛邪,以制度的威力惩恶扬善,以焕发的道德热情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持性资源“。要深信:种下一个公正善念,收获一种公正良知;种下一种公正良知,收获一种公正道德;种下一种公正道德,收获一种公正习惯;种下一种公正习惯,收获一种公正性格,种下一种公正性格,收获一种公正人生。人气中的”正“,需要一生去维护,一生去追求,一生去付出。党员干部要从小事上培养”正“的意识,感知、感悟;明白大公,懂得正义,做到正派;去”明正、说正、赞正、为正、献正“,永生做一个重气节,讲政正、守诚信,行公道的共产党人。(作者系河南省西华县财政局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华政教育 山东华政公务员考试网
上一篇:
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下一篇:
时政热点:“微信收费”之争,民意如何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