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山东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17日上午)(第一题)
习近平强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请谈谈对注重细节的认识。
【点题】
习总书记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原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强调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从小事做起,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类似的道理。这种名言警句类的题目比较开放,只要和题目相关,都可以去说。只要说出道理,说出深度,就可以了。在回答开放性题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千万不能一大段绕来绕去说同一个意思。
【思路点拨】
第一步:阐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字面意思。
第二步:论证注重细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三步:联系实际,结合工作来谈一谈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第四步:结尾,表态,今后我会怎么做。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天下的大事,必定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我认为这句古语即使放在当下,对年轻人而言,仍不失为是一句至理名言。
细节决定成败。一般而言,大事都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整体工程,是由许多个小事和细节组成的。这些小事和细节有的丝丝相扣,环环相连,如果疏忽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很可能引起连环的负面效应,导致全盘皆输。浙江的市场上曾经发生过一件真实的案例,有一家包装加工厂商拿到了一个大的订单,但是由于包装上把“义乌”错误的印制成“义鸟”,导致全部包装返工重做,这家包装加工厂商不仅经济损失严重,而且也影响了自身的美誉度。“乌”和“鸟”之间,虽然只相差一个点的细节,但是这个细节是致命的。所以大事也必须要注重细节。
聚焦政府工作方面来看,注重细节也十分重要。有些老百姓为什么会觉得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很多都是细节上出了问题。“门难进”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一块办公地址指示牌,脸难看可能就是因为工作人员少了一些服务意识,事难办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解释说明和告知流程的时候缺少了一点耐心……但是,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问题,往往会大大影响政府和公务员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虽然人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我认为,针对年轻人容易眼高手低、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而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能对我们更有警示作用。放低身段,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技能和业务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就大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2015年山东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17日上午)(第二题)
你工作做得好,领导非常器重你,但是同事却对你看不惯,你该怎么办?
【点题】
这个题目比较普通,在前几年各个地区的面试题中也出现过多次了,难度不是很大。由于题目中只是泛泛把同时对你看不惯的原因归结为“你工作做的好”,所以也不便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们可以假想一下可能的原因,再提出对自身的一些改进措施就可以了。回答这种题型普通、难度不大、思路趋同的题目时,更加需要我们把答题的声音语气、流畅度等外在方面做好。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
人际氛围对于单位内部而言非常重要,好的人际氛围能够提升团队效率,激发团队活力,反之则加大团队内耗,不利于工作开展。如果我遇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原因。
第一,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单单由于工作做得好而被人看不惯,那么我会摆正心态,不会去想太多,仍然会保持一个兢兢业业、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相信用我一如既往的一个良好表现,最终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第二,机遇原因。单位内部同事既有合作的关系,也存在竞争的关系。然而因为各自的入职时间、所学专业、所在岗位的不同,可能我比其他人的机遇好一些,施展才能的平台更好,获得表现的机会也更多,这样可能会让其他人觉得机会不公平。针对这点,我会和领导建议,今后工作中可以多采用轮岗、轮换的方式,让自己适应更多的岗位和职责分工,也让其他人能够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三,亲疏远近。可能因为自己在工作上和上级汇报、交流的时间比较多,忽视了横向和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过于表现、巴结领导的嫌疑。针对这点,我会注重和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休息时间多组织或参加部门同事间的集体活动,在和领导沟通汇报的时候也要注意好分寸,不要过于热情。
第四,分享成果。也可能是因为某项工作成果在获得领导认可的时候,领导忽视了其他成员的默默付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和领导沟通,所有为成果付诸努力的同事都应该让其他人知道,这样才能融洽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未来中工作方面应该继续保持,但是工作方法、相处方式等为人处世方面还需要谦虚谨慎,团结他人。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这样,个人和集体才能共同进步。
三、2015年山东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17日上午)(第二题)
“21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题】
很多考生觉得这句话太短,并不能从中理解到什么。在这里,一平老师给大家支个招:看到这种很简短的语句,可以用拆分句子的方法去发散思考。“21天”说明了时间的长短,“可以改变”说明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去再发散一下--可以是养成好习惯,也可以是养成坏习惯。拆分句子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是不是就有话可说了。这种拆分句子的做法,可以让我们理清思路,帮助我们辅助思考,做到有话可说。
【思路点拨】
第一步:论述习惯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步:论述习惯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可以只用21天就可以改变。
第三步: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改变习惯。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
有一次,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影响我一生的好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个人成长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题中“21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我有以下一些理解:
第一,必须承认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很多人对于习惯的认识存在误区,总认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无法或者很难改变,其实这些大多是对自身放松要求的理由和借口。比如说,很多烟民、网民对抽烟和上网会上瘾,然后就会以习惯为由,不去对抽烟和上网进行约束和限制。其实只要对习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够在心理上、思想上建立起一道坚强的防线,对日后戒除烟瘾、网瘾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应当做到改变坏的习惯。既然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在意识到自身坏习惯、坏习性的时候,就应当有决心向坏习惯宣战,有信心能打一个改变坏习惯的胜仗。我觉得改变习惯最重要的就是有恒心和毅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也是一样,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就是要经受住不自在的雕琢,还有长时间的打磨,才能改掉坏习惯。同时,对于已经养成的好的习惯,我们更要倍加珍惜,不能让这些宝贵的人生财富在21天内悄然失去。
第三,改掉习惯也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近些年来,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戒除网瘾,常常把孩子送到网瘾戒除学校去,但是有些戒网机构中的老师简单粗暴的通过强制劳动、甚至体罚孩子的手段,最终酿成孩子死在戒网机构的惨剧。“21天“只是一个具体的时间例子,并不是所有习惯都能够在21天内改变。所以我们在制定改变习惯的计划时候,一方面要严于律己,不能对坏习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改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