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词:评职称
2014-08-24 15:35: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最近某媒体刊发了署名雷蔚红的文章,名曰《评副教授的那点事》,意在抨击目前职称评聘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甚至乱象,以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文章最后说,在大学读书

 最近某媒体刊发了署名雷蔚红的文章,名曰《评“副教授”的那点事》,意在抨击目前职称评聘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甚至乱象,以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文章最后说,“在大学读书加工作,我已经呆了二十几年,至今不明白评职称究竟为了什么。似乎人人心思都在评职称上,而不是怎样教好书。这样办大学,真的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吗?”剀拂高校教育之情可见,加上文章的生动事例,一时引来不少议论。

 

  虽然我没有雷蔚红在高校呆的时间长,但毕竟也在上海高校学习工作了将近十六年,对高校情况稍有了解,雷氏指“似乎人人心思都在评职称”,其言实在过于夸张。“职称”在每一个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心目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谁都绕不过去;但因此而说人人“心思”都在这上面,就好比指责高校教师人人都光顾着赚钱一样,是极不客观的。

 

  “评职称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则确实值得每个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反思。

  其实跟一般人想象并不一样的,是在每一个学术圈子内部(这里说的是比较严肃的“学术”,打着学术旗号的名利场不在此列),从来不把职称跟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直接对等。大家看到既有很多名不副实、早已退出一线水平、在一级刊物上发表一堆陈词滥调或奇谈谬论的知名教授,也有不少因为各种原因多年不能升职称的讲师、副教授,孜孜矻矻不断发表大量最前沿的一流学术论文,承担起学术圈整体水平推进的重任。利益关系较远的同行圈内部往往对前者出于礼貌而恭敬,对后者则因赞赏而鸣不平。可以说,“教授”之衔在严肃的学术圈里,其实并非获得话语权的必需品。陈尚君教授曾回忆当年以讲师身份参与中文系教授聘任投票,正是健康学术生态的反映。

  对学术圈外的人而言,不可能通过学术论著去了解一个学者的深浅高低,按规则严肃评聘的职称,就是外间衡鉴一个学者学术水平和学术资历、地位的尺度,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让它百分之百客观地起到作用的确很困难。这是因为,还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职称评聘机制存在,人为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还大量存在于评聘过程当中,加上人事制度中职称比例的严格控制,高级职称没有退出机制,必然导致职称与能力、业绩严重不对等的非合理性,低职冒窃高职对外招摇的事情目前也并非个例(有些因为各种原因还得到官方的默许)。但话说回来,即使有百分之三十名不副实的教授、副教授,仍然可以得出大部分高级职称聘任还是基本适当的判断。因此,当下的职称聘任,仍是现行体制下能够做到相对合理的考核晋升制度。

 

  至于申请科研基金、评职称、带研究生、发文章之间的循环怪圈,以及重研轻教等职称评聘中的困境,都是今后制度建设中应当着力突破的。如何防止名不副实者在学术圈将学术资源越滚越大,则完全有赖于学术圈的自律和自净。最后,我还要说,学术论文数量虽不与学术水平正相关,但不写或极少写作论文的学者,无权指责学术聘任规则的不合理,我其实不相信有不写文章却学术境界极高的人存在。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人事考试网 山东华政教育 山东公务员

上一篇: 申论热点时评:如何看待公务员“污名化”
下一篇: 申论热点时评:内外合力亮好诚信“身份证”